歲月流金,巾幗爭輝。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教書育人到科研創新,從執法先鋒到抗疫戰士,省直機關各級婦女組織和廣大婦女干部職工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定報效祖國之志,滿懷忠誠于黨之情,以“巾幗不讓須眉”的豪邁氣魄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唱響了新時代拼搏奉獻的“巾幗頌”;以“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堅韌剛毅和智慧豁達的女性風采,構筑了最美巾幗群英的靚麗風景。
內心有光,向陽綻放
內心有光,尋找最初的信仰,即使扎根基層一線,也要向陽綻放,讓路在腳下,慢慢伸展,讓花在山頂,如暖陽般燦爛。
廣州海關的胡戎是名副其實的“硬核”青年,1990年出生的她,不僅是海關系統信息化建設的排頭兵,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紅旗手。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海關女關員,胡戎生動詮釋了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工作熱情。她以所學軟件工程專業服務海關業務及隊伍建設,參與研發了10多個海關科技項目,僅在“海關估價系統”輔助下,年審計補稅就達到了143億元,查獲累計涉案值22.5億元、稅款5.04億元的案件。轉型為政工干部后,胡戎甘當幕后英雄,她參與打造首屆全國機關事業單位團建優品匯“十大精品項目”——“青年黨?!表椖?,打造在全國海關排名前十的新媒體“穗關小青”,成功助推集體和個人獲得多項榮譽。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胡戎在哺乳期未結束就主動申請返崗工作,而她所在的大鏟海關坐落在條件最艱苦的無居民孤島,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她絲毫沒有叫苦喊累,積極發揮自身在政工崗位上積累的工作經驗,著手收集大鏟海關宣傳亮點,組建以女性關警員為主題的文化宣傳隊,為近千人宣講“大鏟精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她以柔肩擔重任,第一時間組織成立戰時黨支部、青年戰“疫”先鋒隊,隊員參與監管船舶7000多艘次,重點登臨船舶500多艘次,對3000多人實施體溫檢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快速驗放防護口罩、生產設備及原材料20多批次2000多噸。
想要專注做好一件事,就要一直在路上。胡戎不僅在本職崗位上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在服務社會方面也始終堅持走在前、作表率。作為助推人,她連續7年與廣州市啟智學校開展“愛心金鑰匙、關愛進啟智”關愛特殊兒童項目,了解孩子們的日常學習生活情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積極帶動單位其他同事參與到這場愛心接力賽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胡戎用奮斗書寫著巾幗擔當,書寫著當代年輕人的奮斗底色?!坝幸环譄岚l一分光”是她工作的最佳寫照。她先后獲得“廣東省三八紅旗手”等多項榮譽稱號。
時代呼喚巾幗綻放風采,時代需要巾幗砥礪奮進,因為熱愛,所以執著。胡戎將職業生涯中的每一段上坡路都當做自我成長的累積和質的飛躍,當下有為,未來才可期。
內心有光,點亮平凡
內心有光,方能于平凡中成就不凡?!叭珖韼轿拿鲘彙睆V東省水利廳政務服務中心綜合檔案科的姐妹們不斷攻堅克難,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一個個不平凡的成績。
檔案科7人均為女性,個個都稱得上是愛崗敬業、能征善戰的基層巾幗能手。上下齊心,其利斷金,她們團結一心,十幾年如一日,整理管理檔案85829卷46268件,接待借查閱數千人,提供檔案12500卷次2970件次。她們將信息化管理與檔案服務深度融合,在省直單位中率先實現行政許可等7類政務服務全過程電子檔案自動歸檔。著力提升檔案利用熱度,通過開設網上展廳、制作視頻、創意動漫等豐富多元的形式,讓公眾走進檔案、感知歷史,相關宣傳專題瀏覽量達數萬人次。
檔案科的姐妹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將省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項目跑了個遍,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發表政務服務和檔案管理相關論文20多篇,出版集體著作《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檔案內在質量的研究》,讓更多的基層檔案人在學習中受益。風里來,雨里去,檔案科的姐妹們在無數個平凡的日子里,不懼日曬雨淋,深入條件艱苦的水利工地指導工程檔案工作,哪怕面對家中老人病重、孩子無人照料等家庭工作兩頭難的困境,她們依然選擇迎難而上,敬業守真??梢哉f,“她”力量的向陽生長,讓檔案管理工作的前行更有動力,鏗鏘玫瑰的盡情綻放,讓社會發展更富活力。
新時代為巾幗競展芬芳提供了無比廣闊的舞臺,為女性建功立業創造了難能可貴的機遇。省水利廳政務服務中心綜合檔案科的巾幗們,憑著對事業的忠誠,將冷板凳坐熱。用服務贏得贊譽,用榮譽致敬平凡,用恒心守護初心。檔案工作連續14年獲評全省“優秀”等級,榮獲省“巾幗文明崗”和全省重大建設項目檔案工作質量優秀單位稱號,辦事群眾對綜合政務窗口的好評率達100%。
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奮斗精神,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平凡的人也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績。省水利廳政務服務中心綜合檔案科的姐妹們就這樣用忠誠、執著、樸實詮釋高遠的理想,用不懈的努力點亮平凡,向陽而生。
內心有光,乘風破浪
內心有光,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為打贏助農“主動戰”,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蔬加工創新團隊義無反顧沖鋒在前。在這個16人的團隊里,女性職工有10名,占團隊的大部分,真正發揮著“半邊天”的作用。
聚沙成塔,涓流成河。團隊女職工充分發揮專技特長,深扎扶貧一線,積極開展產業精準扶貧工作,多次深入粵東西北貧困山區開展產業調研和技術對接,2018年,團隊接受廣東援疆前線指揮部科技幫扶任務,協助當地企業改建了果酒、果蠟、飲料等多條生產線,指導企業由一個舊車間改成了一個標準化的加工車間,她們還帶動新疆當地脫貧致富,產業提質增效。術業有專攻,對接新疆阿爾泰、貴州、四川等貧困山區,幫助當地沙棘、枸杞、藍莓、刺梨、桑椹種植專業合作社、公司開展產業技術幫扶,取得良好社會和經濟效益。
農業是我國經濟的基礎,關系到億萬人民的幸福生活,始終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個16人的團隊緊跟時代步伐,立足鄉村振興大戰略,為加快推進廣東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和產業園服務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她們與省內外40多家企業保持密切合作,實現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為企業提供新產品、解決產品質量控制技術難題,開展咨詢、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技術服務。近年來,累計完成橫向項目、技術服務、成果轉化60多項,經費共計2300萬元,對推動廣東地區鄉村產業振興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高效銜接,“打贏助農戰,助力鄉村興”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蔬加工創新團隊孜孜不倦為之奮斗的目標,只為成為心系群眾的“貼心人”、艱苦創業的“帶頭人”、鄉村振興的“賦能人”。
心里的光,是一種智慧的修煉,一種本真的保持。因為內心有光,她們給“巾幗”二字加上了重量,因為內心有光,她們保持奮斗女性的特有魅力,便是最美的模樣。
來源:省直機關婦工委
編輯:游弋 杜國俊